住建部專家建言武漢“四水共治”
運用“海綿+”理念排澇治污先行先試
昨日,由武漢市城建委組織的武漢海綿城市建設專家研討會上,9位住建部海綿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及國內頂尖海綿城市規劃研究專家齊聚武漢,多位專家建言,武漢推進“四水共治”工作先行先試,要運用“海綿+”的理念,結合老百姓的實際訴求,來排澇水、治污水。
住建部海綿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院所長王家卓表示,武漢的水環境問題在南方平原地區豐水城市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曾跑過全國首批30個海綿城市試點,武漢城市格局大,與其他城市均不一樣。
他建言,武漢可遵循“綠色優先,綠灰結合”的辦法來進行“四水共治”。其中,“綠色”是指海綿城市建設,這是更加經濟、生態、更可持續的辦法;“灰色”是以鋼筋混凝土為標志的傳統工程措施,比如武漢湖泊調蓄能力下降,武昌片區的漬水需先進入湖泊,再抽排入江,這樣一來,抽排能力就必須上去。因此,要加速推進江南泵站、巡司河第二通道、南湖連通渠等排水工程建設。
今年,國家啟動消除城市易澇區段三年行動計劃,武漢是全國首批啟動的60個城市之一;此外,武漢2017年年底前還要基本消除黑臭水體。王家卓認為,武漢肩負著先行先試、為全國總結模式的重任,是探路者。“我這幾天在武漢探訪了用海綿理念改造的青山鋼城二中,還有東湖綠道工程,學校的低洼積水問題得到改善,東湖綠道則利用植草溝過濾、凈化雨水,整個綠道工程就是一個‘大海綿’,是非常好的做法。”
王家卓認為,武漢應運用“海綿+”的理念,在對老舊社區、學校、道路、公園源頭改造的過程中,充分聽取居民、學校、老百姓的訴求,可結合管線入地、道路破損改造、積水嚴重等百姓關心的問題,幫他們系統地研究解決問題,使“四水共治”讓市民真正有獲得感。
住建部海綿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工鄭克白表示,海綿城市建設要與服務設施改善統籌考慮,海綿城市建設不是大面積開挖城市,大面積使用透水鋪裝,而要通過“小微手術”來解決問題,因地制宜。她認為,武漢河湖網絡豐富,利用自然河道進行調蓄勢在必行,并且依靠水系的連通,發揮藍線的作用。